发布日期:2025-02-23 21:38 点击次数:181
2月20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同时,邹城市中南宫村东遗址、高密市前冢子头遗址、淄博市临淄区桐林遗址、高青县陈庄遗址、昌邑市昌邑古城粮苑里遗址互联股票配资平台,被评为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优秀田野工地。
胶东地区首次出土细石器
▲西老庄遗址从南向北方向侧视图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位于青岛莱西市西老庄村西北,紧邻小沽河。2024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配合基建项目发掘汉代墓葬时,发现填土内有人工打制石制品,从而进行了旧石器考古发掘,并最终在地层内发现包含细石器在内的旧石器遗存。
该次发掘面积为65平方米,揭露地层最厚约3米,出土石制品400余件,主要有断块、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细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4万年。
展开剩余86%▲细石器
据介绍,西老庄遗址是大、小沽河流域首次在地层内发现旧石器的遗址,为寻找该区域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轨迹提供重要线索。同时,遗址出土以端刮器和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存,是胶东地区的首次发现,为山东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细石器技术传播及古人类适应环境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
沂沭河流域发掘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发掘区航拍图(上为北)
毛官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毛官庄东北300米,面积约14.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0.7米—1.3米,涉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周、汉代等多个时期遗存。
毛官庄遗址是沂沭河流域经发掘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填补了本区域缺少龙山时期高等级聚落的空白。聚落历时性演变清楚,发掘区经历“早期居住—营建城址—兴建墓地”三个大的阶段,遗迹、遗物丰富,早晚及共时关系清楚,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文化过渡、社会转变提供了绝佳案例。
▲基槽JC11、JC12平面照(左为北)
其中,城墙功能的多样性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史前城址的规划布局以及早期城墙的实际功用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剖析各类遗迹现象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沂沭河流域台丘状遗址堆积特点、文化内涵和形成过程,为后续与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堌堆遗址、墩台遗址开展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
用事实证明长城最早的起源地
▲齐长城分布示意图
齐长城是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西起济水、东连大海,跨越山东中部的泰沂山脉,全长640余公里,途经7个地市17个县区,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
为解决齐长城的年代和建筑特点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齐长城的防御体系,考古队选择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街村南的齐长城广里村北段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齐长城源头东部,陡岭和珠珠山之间,西距齐长城最西端约800米,均为土筑长城。
▲发掘区航拍图(上为东)
本次发掘属于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本次发现的早晚两期长城,理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早期墙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和晚期墙体(战国时期)的叠压关系,为齐长城的分期与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也进一步弥补了文献记载造成的历史缺失。同时,也用事实证明了齐长城是长城最早的起源地。
山东地区汉代采石场的首次发掘
▲西发掘区航拍(上为北)
母祖山采石场遗址位于枣庄市滕州市柴胡店镇老君院村母祖山西麓,主体时代为汉代,总面积约65000平方米。
▲出土部分铁器
此次调查和发掘,共发现铁、陶、铜各类器物170余件,以铁制工具为主,包括錾、锤、镢等,多为采石工具,均为汉代遗存。采石坑多呈长方形,柱坑或为起重设施,反映了汉代采石工艺。
母祖山采石场遗址是山东地区首个发现且首次正式发掘的汉代专业采石遗存,同时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为平民丧葬服务的汉代采石场。此次发掘对于研究汉代采石手工业、汉画像石产业链及社会经济等提供了关键实证,为了解汉代采石类遗存的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这一时期同类遗存的发现与判断提供了样板。
填补空白的古黄河之畔千年村落
▲阳谷县东张遗址整体航拍及发掘位置示意图
东张遗址位于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东张村,属五代末至北宋早期黄河故道滩区农村聚落,面积约1.2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发现围垄、房屋、道路等116处遗迹,出土有瓷器、骨器等遗物。
据了解,遗址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滑州决口后开始建设,废弃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北流横陇故道之前。聚落规划以围垄为界划分居住区,采用外侧取土堆筑,为黄河滩区聚落营建提供了新范式。
▲阳谷县东张遗址出土陶瓷器
据介绍,考古发掘发现长屋及两屋一灶房组合,反映出从集体生活向小家庭结构的转变。出土3型5式行炉,分陶、瓷两类,表明居民存在礼佛行香等活动。陶瓷器具商品化明显,在非手工业作坊区有大量牛骨出土,揭示了当时商业模式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遗址展现了黄河滩区基层聚落形态,其兴废与后晋和北宋早期黄河洪水事件吻合,为研究黄河泛滥史、聚落适应性及堤防建设提供了实证。同时也填补了鲁西地区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农村基层聚落考古空白,为全国同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亮点闪耀,开启“海岱考古”新高度
“2024年,山东省考古工作量大面广,全年进行了2200多次田野调查勘探,考古发掘130多项。”2月20日,在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表示,此次遴选出的五大考古新发现和五大优秀田野工地极具代表性,时间跨度大,从旧石器一直延续到整个历史时期,几乎覆盖了海岱考古的各个阶段。
海岱考古的每个阶段都有突出的特点和代表性。随着山东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海岱考古宛如一幅漫长而绚丽的历史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我们的田野考古发掘理念新颖、学术性强,多学科研究及时且全面,能够充分挖掘考古工地各方向的信息,全面反映遗址价值,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孙波表示,山东的田野考古工作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项目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推进方面都处于国内前沿,部分项目甚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孙波介绍,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是全省考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课题意识、学术思想以及拓展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将继续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推动山东考古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持续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对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实习生 彭一丹
责任编辑/付英杰 值班校对/秦宏霞
值班总编/王希忠
投诉举报热线:互联股票配资平台
发布于:山东省 上一篇:安全配资平台 股票技术文章常见术语看盘精解 2:机构买了啥
下一篇:没有了